• 漢學家安樂哲教授(Roger T.Ames)講座回顧🥞🧚🏽‍♂️:中西方哲學比較與中國哲學英譯

    2017年10月13日上午🧜🏻‍♂️,著名漢學家安樂哲教授走進復旦外文沐鸣2💣,就中西方哲學比較和中國哲學英譯的問題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講座🙌🏻🦹。本場講座由翻譯系陶友蘭教授組織,從事《論語》英譯研究的強曉博士主持👣🦂,來自校內外的眾多老師同學紛紛到場聆聽👱🏽‍♀️,整個會場內座無虛席。

    安樂哲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漢學大師🧑🏿‍✈️,現任世界儒學文化研究聯合會會長、國際儒聯副主席、北京大學哲沐鸣2教授🙇🏼‍♂️。他曾於2013年榮獲第六屆世界儒學大會頒發的“孔子文化獎”。2016年,他又榮獲了第二屆“會林文化獎”。作為中西比較哲學界的領軍人物,他因翻譯了《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等書而享譽海內外,著有《孔子哲學思微》🍈、《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以及《先哲的民主:杜威、孔子和中國民主之希望》等。

    講座伊始🧑🏼‍🏭,安樂哲教授便以一句簡單的“Everybody stand up”為例,探討了中西方哲學文化上的差異性。他指出,西方文化中的一個核心觀念就是個人主義。西方十分重視個體與自我意識,因此英語中才有“everybody”🤝、“nobody”、“anybody”這些著重突出個人概念的詞匯🧑🏿‍⚖️。而漢語則大不相同,如這句話中的“everybody”通常被譯為“大家”這一具有集體概念的詞語。中國崇尚群體意識🌙、強調同一性,認為“天人合一”🤦,自然界與人是一個和諧的整體🦻🏻🥒。這種哲學思想滲透到人們的思想中🙅🏽‍♂️,便形成了整體性的思維方式🎠。而西方哲學則主張個人至上,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重分析而輕綜合。另外🦴,他也提到了中國哲學裏過程性的宇宙論觀,從“人”到“仁”的轉變便是如此🦀。“人”只有通過與他人間的社會聯結🥷🏻,才能逐漸達到“仁”的狀態❗️。

    隨後🧑🏽‍🦰🧚🏿‍♂️,安樂哲教授又指出了中西方哲學文化方面的差異對中國哲學英譯造成的影響。他談道⛲️🫓,歐洲傳教士在翻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義”🤠、“仁”🔧、“禮”、“孝”等概念時🏋🏿‍♂️,大多采用了與西方宗教中相對應的詞匯,如“heaven”、“righteousness”、“benevolence”、“ritual”⛪️、“filial piety”,但這些英譯詞匯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中國傳統文化。如“righteousness”一詞在英語中指按照上帝的意旨行動🍍,含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漢語中的“義”並無宗教意蘊,如此翻譯很容易對外國人造成誤導😫。隨後他又列舉了中國傳統哲學裏的“善”的概念🎢。在甲骨文裏🧖🏿‍♂️,“善”字含有“言”字旁,即表示“善”是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不斷發展形成的,而英語中的“good”卻未蘊含這種發展的過程。正是這種文化的不對稱性造成了翻譯時的困難🔏。他引用了猶太哲學家維根斯坦的名言🤷🏽‍♂️:“語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因此,他針對跨文化翻譯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與方法🫷,即譯者必須重視文化層面上的翻譯,不可拘泥於逐字逐句的翻譯。當兩種文化間的不對稱性無法通過翻譯得到解決時🛀🏿,不如直接將原語中的概念放入外文譯本中🧑‍🔬,再輔以註釋,無需翻譯而將理解的任務直接拋給讀者。

    在最後的提問交流環節中🍆🌀,聽眾就中國傳統文化詞匯翻譯的多元性、中國哲學英譯面臨的挑戰及存在問題的原因等進行提問☸️,安樂哲教授機智有趣地回答了上述問題,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當他在外國書店裏找尋《論語》、《易經》等中國傳統哲學類書籍時✋🏿🍈,發現這類書被歸在了東方宗教當中。這種有些荒謬可笑的文化誤解,恰恰反映了外國對於中國文化還不夠了解,跨文化翻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他鼓勵在場的各位青年譯者主動承擔起跨文化翻譯的重任,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讓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最終🫃🏽,講座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幕🏄🏿‍♂️。

    撰文 趙昕蓓

    攝影 趙昕蓓、孔學敏

    審校 陶友蘭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

    沐鸣2平台专业提供:沐鸣2平台👩‍🦲🧖🏼‍♀️、沐鸣2沐鸣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2平台欢迎您。 沐鸣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