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文學專欄
1. 《盛裝舞蹈業》中當代印第安人的生存危機與出路
作者:張瑾👱🏿♀️;賴宇琛
摘要👩🏼🌾:謝爾曼·阿萊克西是美國當代印第安文壇的領軍人物之一,他的《盛裝舞蹈業》體現了當代印第安人的生存危機⛎。作品通過詩歌和故事的形式展現出印第安人在物質生活、公民權利和身份上經受的多重危機。阿萊克西指出,印第安人的出路在於正確認識自我、采取主動、回歸印第安文化傳統和重構印第安文化身份🕑。
關鍵詞:謝爾曼·阿萊克西;《盛裝舞蹈業》;生存危機;印第安傳統
2. 從《愛之藥》解讀印第安生態和諧
作者:高琳
摘要:美洲印第安豐富的傳統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思想,使其為西方當前所面臨的生態危機提供了有益的參照價值。本文著眼於當代美國印第安裔女作家厄德裏奇的小說《愛之藥》,通過解讀其中頻繁出現的自然現象及動物形象與人物的關系,來揭示當代印第安人被邊緣化後的生活狀態與自然發展的極不協調及白人社會的道德淪喪,期望回歸印第安傳統以抵抗白人文化的蠶食📒,使人心恢復到“原始”的淳樸狀態🌒,再次建立與宇宙萬物的和諧關系。
關鍵詞:厄德裏奇;愛之藥🧾;印第安宇宙觀
3. 《一個印第安男孩絕對真實的日記》:印白兩種族的相互包容
作者♑️:劉克東;宋曈
摘要🤾🏼:謝爾曼·阿萊克西的小說《一個印第安男孩絕對真實的日記》描述一個印第安男孩離開保留地在白人高中學習成長🔝,最終成功的故事。本文分析小說中兩種族在矛盾沖突過後關系的發展趨勢,認為印第安民族和白人的關系呈逐步相互接納融合的趨勢🏋🏿♂️🧘🏼♂️,並且🤹🏼♀️,寬容和寬恕是解決兩個種族的沖突✂️🐇,使兩種族從矛盾沖突中解脫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印第安文學;種族🌧🔎;寬容🧑🦽➡️🎸;原諒
4. 愛情遊戲——《踩影遊戲》的二元對立與解構
作者:黃曉麗
摘要🚴♀️:《踩影遊戲》是美國本土裔作家路易絲·厄德裏克的近作☝️。小說文如其名🥷🏽🧦,在影子遊戲的“追逐”與“防守”中,二元對立也在進行一場哲學式的顛覆與越界。當發現丈夫吉爾一直偷看她的日記後🚡,艾琳開始使用一本藍色的日記,裏面記錄了關於她生活和婚姻的事實。紅色的日記仍放在吉爾可以輕易找到的地方,日記中亦真亦假的經歷,左右著丈夫的感情🛟。紅藍兩本日記、她獲得的恥辱和名譽、對丈夫的恨與愛等構成了二元對立關系。她希望能夠顛覆這些二元對立,獲得真正的愛與認可🚫。事實上🧑🏿🔧,這些如德裏達所言,只是符號、遊戲而已🧓🏿。一場愛情的追逐與逃避中,愛是缺席的在場。愛情的確存在,但當人們想要去抓住它時,它早已滑入下一個在場。厄德裏克用獨特的方式解答了“愛情是什麽🈵?”這個永恒的話題,《踩影遊戲》是她在文學創作上新的嘗試🏊🏿♀️,也反映了她對愛情、人生的思考。
關鍵詞⏱:二元對立👕;顛覆;解構👩⚕️;《踩影遊戲》;對稱
5. 從回歸到重構--《黎明之屋》與《典儀》主人公印第安文化身份認同模式之比較
作者👐🏼:邱蓓
摘要:莫馬蒂的小說《黎明之屋》(1968)和西爾科的小說《典儀》(1977)都反映了當代印第安人普遍關註的身份問題。《黎明之屋》的主人公埃貝爾在堅守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回歸印第安本真傳統🤽🏿♂️,最終獲得了文化身份認同;而《典儀》的主人公塔尤則是在文化妥協與雜糅中實現了印第安身份的重構。兩部小說主人公身份認同歷程的異同展現了十年間印第安文化身份探求模式的演變與發展。
關鍵詞:《黎明之屋》🙆♀️;《典儀》;身份認同模式;重構
文學
6. 現代誅心術:文學中發揮到極致的心理分析
作者:袁洪庚
摘要♊️:本文以波蘭作家維托爾德·貢布羅維奇的中篇小說《一件臆想殺人案》作為個案,分析偵探小說與精神分析學在結構、主題和情節等方面的關系🍀。精神分析學的思路和方法均對偵探小說的寫作發生影響。這篇作品表現出兩個鮮明的特色:一是由認識論思維轉向本體論思維🐁,即由破解血腥的案件轉而探究涉案者的潛意識🏌🏼,二是對經典偵探小說存在與缺席、形與神、愛與恨、知與行等二元對立模式的解構。與大體同期的佛洛依德和稍後的拉康相仿,貢布羅維奇以文學方式演繹弑父、焦慮、罪疚感等話題😨,凸顯他對“罪與罰”主題的深邃思考。
關鍵詞:偵探小說👨🏼💼♾;托爾德·貢布羅維奇;精神分析;罪與罰
7. “我有一個夢想”---《夢想家》中的非暴力思想及倫理表達
作者:陳後亮
摘要🏇🏿:馬丁·路德·金已被今天的美國媒體偶像化、甚至商品化為1960年代的經典符號♨️。人們反復消費他的形象,卻忘記了他的價值理想。約翰遜創作《夢想家》的目的正是為了重新發掘金為後人留下的精神遺產🍦🧜♂️。它以金在生命的最後兩年所領導的民權運動為故事背景👴🏼,深刻闡釋了金所倡導的聖愛精神和非暴力思想,以及其中蘊含的倫理內涵。金的夢想不只是消除美國的種族歧視,而是去化解所有人之間的誤解和仇恨,用最博大無私的愛去建立一個不分種族👰🏻♀️、性別🚶♂️➡️、階級、膚色的“友愛社會”🈸💪🏿。
關鍵詞:查爾斯·約翰遜;《夢想家》🧜🏽♀️👬;馬丁·路德·金🧬;非暴力主義
8. 布寧小說的印象主義特色
作者:余芳
摘要👨👨👦👦:作為一位極具畫家個性氣質特征的作家,布寧的小說具有濃厚的印象主義風格。布寧善於運用多彩的語言描繪普通的日常生活印象,並從這些印象流中提煉出深刻的哲理性。他運用細膩的筆觸捕捉生活中每個觸動他心弦的瞬間印象,並把瞬間感覺轉化為主體的情感體驗,實現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此外,他還能夠用藝術的語言準確地把生活中的種種不同的感官印象表達出來🚁。本文主要從感官,敘述視角🏊🏽♂️👩🏻🏭,主客體方面對布寧小說的印象主義特征予以闡述。
關鍵詞🦏: 布寧;印象主義;文本研讀;理論分析
9. 獨對五千年——論謝閣蘭進入中國文化傳統的嘗試
作者:邵南
摘要🧪:當法國旅華詩人謝閣蘭親歷中國文化傳統的綿延不絕,他並不滿足於發出慨嘆👩🏽🎓🤏,而更對其加以研究;他並不滿足於研究學習中國文化,而更以之為一個詩人的終極精神寄托🏊。他將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傳統視為“時間的異域”🦖,並以一己之“虛空”的靈魂與之對話♞。由此,謝閣蘭不僅開法國詩人與中國文化傳統深層交流的先河,也為我們重新審視個人“繼承傳統”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契機。
關鍵詞🕵🏼♀️:謝閣蘭;中國文化傳統🌷;“多異”美學;時間的“異域”
10. 狄更斯小說的倫理思想
作者:劉白
摘要:不少評論家認為狄更斯至今仍不乏讀者,在於其小說傳遞出一種“普遍性”🧑🏽🚀。本文認為這種“普遍性”在於狄更斯小說倫理思想的豐富性與現實性。狄更斯推崇幸福的兩性關系與健康的兒童教育;他所有作品的“主旨和目的”明確,旨在批判現存製度與階級;他重視宗教的教化功能🧎♀️,相信救贖的力量🧘🏼♀️👨🏿🎤;他崇尚自然🧖🏻♂️,對工業文明持保守態度🤦♂️。他的家庭🧎♀️➡️、社會、宗教、生態等倫理思想在不斷呼籲家庭和睦、文化寬容🕴、宗教對話、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今天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狄更斯🔔;家庭倫理🤵🏻♂️;社會倫理;宗教倫理;生態倫理
11. 愛情小說:讀者的愉悅和女性身份構建
作者🏠:任遠
摘要🙎🏿♂️:本文運用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和語境化的方法,論述在婦女愛情小說的閱讀中女讀者如何從與主人公的位置關系中獲得愉悅和與之相關的主體身份構建🙋🏿。類似於觀影👨🏻🏭,愉悅首先來自認同。但簡單的認同會讓人喪失主體身份,因此愉悅還需訴諸於其他關於閱讀位置的策略,如易裝、假面和女性模擬👨🏼🚒,從而使得讀者與文本形象保持距離。在愛情小說的敘事者中也可找到這些策略的暗示。
關鍵詞:愛情小說;讀者🤏;女性身份
12. 探尋一條休戚與共之道🏋🏿♀️🧡:東馬華文文學中的族群關系書寫
作者👂🏿:莊薏潔
摘要:對族群關系題材的開掘和拓展一直是馬來西亞華文文學作者豐碩的成果,尤其近年來東馬的華文文學。書寫華族與少數民族互動的情形,儼然是當地作者陳述族裔經驗與建構本土性的重要途徑🧑🏽🚀✒️,對馬華文學特質的建構有一定的影響和作用🤌🏼。本文在此對有關從族群關系書寫歸納出五大書寫傾向與主題意識,有關傾向性書寫反映了建構主體與被建構的他者形成的關系🎭,同時也顯現華裔社會重新審視自我和他族在社會中的歷史定位與價值。
關鍵詞🪦:族群關系;種族主義;他者📕;少數民族
13. 第十二夜與戲劇性的酷兒
作者:劉田
摘要:本文從酷兒理論和女性批評的角度👈,重新審視莎士比亞經典喜劇《第十二夜》的戲劇性特點,梳理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針對該劇中“易裝”👌🏽、“性別表演”、“同性愛”和“雌雄同體”等概念的批評和研究材料,並整合分析了劇中主要人物薇奧拉、奧西諾、奧利維婭等的戲劇性敘事線與該劇隱含的對於異性戀話語的挑戰📼。結合當代酷兒文學與文化研究的現狀🙈,本文探討了方興未艾的性別話語研究對於解讀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文學作品有何新的學術意義和啟示👰🏽♂️。
關鍵詞🤲:第十二夜;酷兒理論;同性愛;薇奧拉
語言學
14. 時體標記“起來”、“下去”的認知理據和認知識解
作者:李宏德
摘要📎👩❤️👨:本文對現代漢語復合趨向動詞“起來”👨🏽、“下去”語法化為時體標記而表示時間概念做了分析及認知解讀。作者認為🧛🏻♀️,位於“起來”前面的動詞語義會對“起來”是何種時體標記產生影響或壓製,並決定“起來”所在事件的界態✢。“下去”是時體標記還是趨向動詞要看其所處的語境或與其搭配的動詞,同樣也受到位於其前面動詞語義的壓製🌎。本文還將“下去”分為“下去1”和“下去2”。“下去1”的語法化程度要高於“下去2”,其主要與非空間運動動詞或形容詞搭配🫑,用作時體標記🤗,表示事件或性狀的“持續”狀態。“起來”、“下去”語法化為時體標記有其認知理據,與人類體驗世界的方式有關。
關鍵詞:起來;下去🚵🏻♂️;認知理據🚵🏽♀️;認知識解
15. 探討英語節奏重音
作者🦵🏻:倪慧
摘要🧘🏻:英語是重音節奏(stress-timed rhythm )的語言🐄,本文旨在探討節奏重音的分布特點🪨。我們用軟件來顯示語段聲波的運動狀況。重音表現為具有更強振幅與頻率的頻譜區段👩🏽🎤,通過對振幅強頻率高頻譜區段的語音對應、對比分析,我們得出語段節奏重音的位置分布🧔🏼。節奏重音的分布特點得以總結。本文提出需要加強重音教學🏋🏽♂️🧘🏽♂️。
關鍵詞🏵:詞重音🤜🏽;節奏重音;等時長; 音步
16. 中古英語科學語篇的語法隱喻
作者:顧鄉
摘要🤵🏻:本文嘗試探析中古英語科學語篇中的語法隱喻現象,發現名詞化在理論解釋語類的《外科學科學》起到概括前文物質過程🤾🏻,做小句的主位或新信息的作用。名詞化和動詞化搭配形成外在因果關系小句🅰️。名詞化在描述報告和過程敘述混合語類的《論肛瘺👨🏿🦱、痔瘡和灌腸法》把物質過程變成實體,但名詞化對技術性的構建作用有限。研究表明韓禮德認為在17世紀早期近代英語科學語篇中出現的語法隱喻可以追溯到14世紀末🔦、15世紀初的中古英語階段。
關鍵詞🧝🏼♀️:科學語篇;中古英語🎂;語法隱喻;語類
17. 國內外自我監控學習研究述評
作者:沈翠萍
摘要🚵🤏🏼:本文綜述了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自我監控學習研究的狀況🙋。文章首先對自我監控概念進行了界定👮🏿👨🏻⚕️,闡述自我監控的功能和組成要素,接著介紹自我監控學習的主要理論框架,並重點評價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與進展。最後,文章指出未來研究應進一步了解自我監控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進一步描述、細化並完善自我監控策略的分類,進一步探討測量自我監控學習的方法👷🏻,並進一步驗證自我監控策略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自我監控學習🪬🦸🏽;自我監控策略;元認知
18. 漢語“SOV+嗎?”是非疑問句的生成與變異
作者💗:龔萍
摘要👨🏻🔬🧑🏻🦰:本文在句法層面上對“SOV+嗎?”是非疑問句的生成和受事(賓語)前置的過程進行了描述🫸,探討了這一變體的產生是話題化的結果,其根本動因在於說話人意欲強調或突顯的重點信息;同時,我們還從語用和語義角色的角度探討了受事(賓語)前置語言類型學之外的兩個限製條件:其一,受事(賓語)的話題化受製於語境與場合💜,需要語用推理的介入🗿;其二,在“SOV+嗎?”是非疑問句中👨🏽🦰,S和O的確定取決於動詞配價,其中受事起決定作用。
關鍵詞𓀍:“SOV+ 嗎👨👨👦👦?”👩⚖️;話題化;語用推理;語義角色
翻譯
19. 漢詩的節奏美及其英譯
作者:張智中
摘要:詩歌與散文的區別之一,即在於詩歌有著鮮明的節奏。單詞的音美,可以增進詩的節奏美🎅🏽。押韻是最常見的增強詩的節奏的手段之一𓀋;而押韻的密度,也是需要譯者考慮的因素之一🧑🏼🍳。漢詩用語簡潔、節奏明快✍🏻,英譯之後,多音節的英語單詞往往造成詩韻的稀疏♊️,因此🧅,可采用詩行內韻、頭韻、腹韻等音韻手段來補救。另外,漢詩韻式比較單調,英詩韻式則相對豐富;漢詩英譯之時,譯者可脫離原詩的韻式👨🦼➡️👷🏼♂️,選用適當的英詩韻式,以便更好地再現漢詩的節奏美與格律美。
關鍵詞:漢詩英譯;節奏美;押韻的密度;詩歌的韻式
20. 雙語詞典語詞對等性
作者:趙翠蓮
摘要⛳️:本論文從雙語心理詞匯表征的角度,探討翻譯的不確定性和語言相對論對雙語詞典語詞對等性的啟示🤹🏼。在對雙語詞典對等性進行簡要界定之後,介紹兩個相關的語言哲學論題和雙語心理詞匯表征的兩個經典模型。在此理論框架下💕,提出對等性的工作定義,並選取兩個詞對進行深入分析🔟,展示它們的(不)對等性。最後得出結論🐿,即1)抽象詞對和具體詞對在各自文化的心理表征中均有不共享的部分🦹🏽♂️;2)雙語詞典的譯入語影響著詞典使用者的思維模式;3)詞典翻譯的完全對等不能達到👱🏿♀️,但可以接近。
關鍵詞:心理詞匯表征;雙語詞典翻譯📉;對等性🟠;翻譯的不確定性;語言相對論
21. 改寫中的忠實:不忠而忠——中國現當代文學英譯探
作者🌀:喬潔
摘要:“東學西漸”由來已久👰🏼♀️🎡,到今天🆓,已上升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在這一戰略指引下5️⃣🧗♂️,中國現當代文學正以強勁勢頭進入西方世界⚒。翻譯🧚🏽♀️,作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傳播中的必要手段,受到強烈關註。其中熱議的一個話題便是翻譯的改寫模式。多數學者認為這些改寫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但個中文化精髓卻隨之缺失🫙,成為“不忠實”的譯文。因此👒,究竟該如何看待中國文學英譯過程中的改寫現象😍,如何理解改寫與忠實之間的矛盾,筆者試圖從 “忠實”與“不忠”的內涵、辯證關系等方面出發,以沈從文《邊城》英譯為例來探析中國現當代文學英譯改寫中的忠實現象🧔🏻♀️🚵♀️。
關鍵詞:中國文學“走出去”🤹🏽♂️;翻譯;改寫👂🏿✌🏻;“不忠而忠”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