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1. 文學審美與認知:《曼斯菲爾德莊園》的解釋漩渦
作者:盧婕
摘要🐩:“圖形—背景”理論關註圖形和背景之間的互構關系以及讀者對文本的動態把握。受皮亞傑對人類圖形認知思考的啟發,本文以圖形與背景混合⚗️、主次圖形共存⛹🏼♀️、背景並置三種模式解讀《曼斯菲爾德莊園》👆🏿,發現該理論在文學批評實踐中不僅能幫助讀者挖掘作品新的涵義和美感,而且還能以不同解讀模式的沖突與共存製造“解釋漩渦”。解構主義視閾下的“圖形—背景”模式張揚自由與活力,強調多元化差異🌡,為傳統經典文學註入現代化生命力。
關鍵詞🧘🏻♀️:解釋漩渦;圖形—背景🧏🏽♂️;《曼斯菲爾德莊園》
2. 讀者的參與:意義的建構與解構—從讀者反應批評角度分析《黑暗深處》
作者🧑🦯:侯大為
摘要:《黑暗深處》被公認為是英國作家康拉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內容深奧,意義深遠。本文擬從整部作品的組織架構入手,以讀者反應批評為理論依據,通過解析讀者在敘述者馬洛的引領下“誤讀”並建構起一個意義,又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推翻顛覆原有意義的過程,來解讀這部可以多解的作品,分析其中一個層面的意義。
關鍵詞:敘述者🧠;閱讀體驗👨🏼🦲;誤讀;建構;解構
3. 時間的空間性—以《奧蘭多》和《海浪》為例
作者:王曉利、達布希拉圖
摘要:弗吉尼亞·伍爾夫對於時間的巧妙運用在她後期的作品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在她最具誇張特色的長篇小說《奧蘭多》中,時間被分成了主人公作為男性與變成女性的兩段,覆蓋了三百多年,而她的年齡卻只有三十多歲,所以在這部小說中,時間是交錯迷離的,像一個多維空間🧑🏻🦼➡️。另如在《海浪》中🦊,六個主人公一天的生活代表著他們的一生🙍🏿。每當他們在一天中某個時刻回憶起過去的某個時刻的時候,幾個人就會回到過去的那個空間暢遊👧🏿,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的思緒又會回到他們相聚的那個房間🐈。本文以伍爾夫的後期兩部大作《奧蘭多》和《海浪》為例🎠,論證其時間的空間性特性💦。
關鍵詞💭:弗吉尼亞·伍爾夫📣;時間;空間🫳🏼;時間的空間性
4. 珍妮的三種聲音與赫斯頓的選擇
作者:李慷、劉芳
摘要:本文以非裔歷史學者亨利∙蓋茨與女性敘事研究學者蘇珊∙蘭瑟對非裔女作家赫斯頓的小說《他們眼望上蒼》(1937)中女主人公珍妮敘事聲音的不同評價為出發點,以巴赫金的話語理論、敘事學的自由間接引語理論、以及詹姆遜有關現代主義小說中的自由間接話語分析為理論基礎🫅🏼👩🔬,對珍妮的三種敘事聲音(作者型聲音🧝🏻♂️,人物型聲音和雙聲型聲音)進行了分析🧎🏻♀️➡️。本文指出蓋茨以雙聲型聲音作為珍妮自我意識覺醒的體現,而蘭瑟則更為關註珍妮在法庭自我辯護時聲音的缺失🧜。本文認為以標準英語為代表的作者型聲音和以非裔土語為代表的人物型聲音之間在語法、發音和書寫上的巨大差異營造了白人敘事聲音下的黑人故事框架🤽🏽,而在小說後半部分逐漸增多的雙聲型聲音則體現出赫斯頓試圖將作者型聲音和人物型聲音融合,並賦予非裔女主人公獨特敘事聲音的貢獻。
關鍵詞:佐拉∙赫斯頓;《他們眼望上蒼》;敘事聲音;作者型聲音;人物型聲音;雙聲型聲音
5. 二十世紀初俄國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文學的辯證關系
作者💦🐴:余芳
摘要: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俄羅斯文學史上是承前啟後的時代。一個個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如象征主義✍️、阿克梅主義、未來主義相繼崛起,在俄國文壇上刮起了一陣強勁的風潮🐦🔥。在這一風潮的影響之下傳統現實主義一統天下的文學格局被打破𓀄。面對現代主義文學的沖擊,現實主義一方面積極繼承十九世紀經典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另一方面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從現代主義文學中吸取有用的養料🅱️,仍然還是一個強大和富有影響力的文學流派🚶。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作為當時最強大的兩股文學思潮相互鬥爭👩🏽💻,同時又吸取對方的優點,相互影響、滲透。
關鍵詞:俄國文壇;現實主義;現代主義
語言學:
6. 應用語言學國際期刊質性研究發表過程的分析與解讀
作者:李瑩瑩♤、汪衛紅、高雪松
摘要🧤:質性研究在應用語言學領域越來越多受到關註和重視,發表在核心期刊的質性研究數量也與日漸增📈。但是,研究者在發表質性研究論文的過程中經常遇到各種質疑和挑戰🤞🏽。本文在分析質性研究特點的基礎上,以質性研究者論文發表親身經歷為例👪,介紹研究者在開展質性研究和論文撰寫中可采用的策略,以提高質性研究的嚴謹性🧑🏿🎓,應對期刊審稿人和編輯的嚴格評審。
關鍵詞:質性研究;應用語言學;國際發文
7. 嵌入位置與二語英語關系從句加工研究
作者:李金滿
摘要:理論句法學、心理語言學👨🦯➡️、計算語言學等領域通常認為內嵌句式更復雜🥀,加工起來更難,而圍繞英語本族語的關系從句加工實驗卻發現內嵌關系從句不一定更難。本研究通過自定速閱讀實驗,考察中國英語學習者對嵌入主句不同位置的英語關系從句的實時加工情況。研究結果表明👩✈️:與英語成人本族語者不同,中國學習者閱讀旁置關系從句較之內嵌關系從句更快,在從句名詞位置上的反應時間差別顯著,更容易加工🚣♀️。這一實時加工難度模式與基於英語學習者語料庫的關系從句產出模式調查結果相吻合,暗示語言結構的產出頻率與其閱讀加工難度存在一定的聯系🕡,而二語加工模式與一語加工存在差異。
關鍵詞:關系從句;嵌入位置;加工
8. 大學英語骨幹教師評估觀念的調查研究
作者:黃靜、高滿滿、張文霞
摘要🔌:本研究采用Gavin Brown(2002)設計的《教師評估觀念問卷》調查了76名大學骨幹教師的評估觀念,並結合新西蘭教師以及中國某專科院校教師的評估觀念進行綜合分析🈶。結果發現骨幹教師的評估觀念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是一致的,他們既接受評估的終結性功能但意識到評估本身的不足,同時他們非常認同評估的形成性功用🦹🏿♂️,對於形成性評估具有全面清晰的認識,積極主動地運用評估來改進學生學習和自身的教學🌺。除此之外,可以看出中國英語教師的評估觀念仍然受到中國考試文化的影響。本研究可為職前和在職教師培訓以及今後的大學英語評估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師評估觀念👩🏽🍳;終結性評估與形成性評估🧎🏻♀️;大學英語評估改革
9. 復雜動態系統理論在應用語言學中的研究方法—設計原則與分析手段
作者🌒👧🏼:鄭詠灩
摘要:本文通過梳理了2010年以來國際應用語言學期刊發表的復雜動態系統理論實證研究🏥🧳,提出四大設計原則,並詳細介紹了體現變異性的數據可視化手段與計算小樣本、非參數數據的統計方法🏂🫵🏽。最後本文提出現有實證研究的不足,提出使用該理論開展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復雜動態系統理論;動態性🍶;復雜性;研究方法
10. 英語雙賓構式的準入條件探析
作者:林芸
摘要:本文以雙賓構式為切入,重點從雙賓動詞,雙賓語兩方面來考察英語雙賓構式的準入條件;前者的分析將結合雙賓構式和介詞與格構式的差異來探討🏊🏻,後者則主要指構式本身賦予的限製,而不涉及部分雙賓動詞對雙賓語的特殊限製🕉♾。又因為構式語法是作為認知語言學框架下的討論,本質上是動態的🤌🏻,按慣例或實際用法考察,尊重語言例外現象;因此👈🏿,我們將嘗試盡可能的討論這些例外並加以概括分析,以更全面的呈現雙賓構式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0️⃣。
關鍵詞:雙賓動詞😅;雙賓語👩❤️💋👨🎉;準入條件;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11. 中美網絡新聞標題指稱可及性標示對比研究
作者🤨:潘寧宇
摘 要🕺🏽:互聯網時代,網絡新聞日益成為人們了解時事信息的主要媒體🏊🏿,而新聞標題是新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文嘗試用Arial的可及性理論來研究中美網絡新聞標題中可及性不同等級指稱的使用情況🚯🌃,並通過對比分析,探討中美網絡新聞標題的異同。中美網絡新聞標題指稱可及性標示的使用既有趨同性,也受兩種語言自身特點的影響而呈現出差異性🤑。
關鍵詞🤎:新聞標題;指稱;可及性;可及性標示
12. 流行構式“做人不要太+N”的三維認知分析
作者:段天婷
摘要:本文從語言、思維、社會-文化三個維度🛌🏻,通過構式語法、認知理據、修辭構式三個層次的探討揭示了流行構式“做人不要太+N”的語法結構特點、形成的心理過程及其話語修辭功能,希望能更加立體全面的理解該流行構式,並為其它構式如“副詞+N”構式的分析提供參考👱🏻。
關鍵詞👩🏻🦽:三維認知分析;構式語法;認知理據;修辭構式
13. 禮貌的定義與言語禮節
作者:易鑫
摘要:禮貌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文化中,但對禮貌的定義還存在爭議。本文主要回顧了關於禮貌定義的幾個主要觀點🎽🎦,並得出了區別於前人的觀點:禮貌是一個內容和形式統一的復雜體系,它包含潛在禮貌和現實禮貌兩個方面🥂🚣♀️。同時本文還從語義和形式上區分了語言禮貌和言語禮節。
關鍵詞🥲:禮貌;語言禮貌;言語禮節
14. 俄語中“開始”範疇的語義本質及類型
作者👰🏽♀️:袁琳
摘要:“開始”作為動作行為或事件過程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近年來俄羅斯語言學家雖從功能語法、類型學以及觀念分析等視角對該語義多有研究🤴🏽,但對其範疇的界定卻依然模糊不清⭐️,語義類型的分類也尚無定論。本文嘗試通過“開始”範疇與體貌範疇關系的梳理和分析🥙,試圖打破傳統上認為的該範疇隸屬於體貌範疇的觀點,將該範疇視作功能語法中的一個獨立系統予以審視💂🏿♀️,並對該範疇在俄語中所呈現的基本語義類型做出劃分。
關鍵詞💂🏻:功能語法;“開始”範疇;體貌範疇🐧⛹🏿;時間
15. 基於語料庫的“Поднебесная”一詞的定量分析—使用情況及文化心理內涵
作者:祝晶
摘要:“Поднебесная”以其最初“天下🪰🫸、全世界”的含義☦️👣,近年來被俄羅斯人日益頻繁地用來指代中國🤽🏿♂️🫦,其中呈現出包括佩服⚇、期待、不滿☝️、戲謔以及擔憂等多種文化心理內涵。本文基於相關文獻以及俄語語料庫的統計與定量分析,描寫“Поднебесная”的詞匯意義及使用情況🌵,探討它在俄語語言環境中指代中國時的文化心理特征,藉此來充實“俄羅斯涉華輿情研究”成果,也充實俄漢文化詞匯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促進中俄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關鍵詞:Поднебесная🥺;使用情況;文化心理內涵👎🏽;語料庫🛢;定量分析
翻譯:
16.“信”與“雅”的調和—“語法結構偏離”在文學翻譯中的意義
作者♥️:丁駿
摘要:現代翻譯理論界關於文學翻譯的討論傾向於將“忠實”與“流暢”對立起來💈,因此有廣為人知的“異化”和“歸化”翻譯手法的選擇之爭。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外文學翻譯研究領域中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將主要觀點分為厚“信”薄“雅”與厚“雅”薄“信”兩大陣營加以闡釋🕺🏼。文章第二部分提出“語法結構偏離”的概念,以此來描述那些既能保持對原文的忠實、又能實現中文流暢的翻譯手法。在對這一概念做嘗試性定義之後,又討論描述了語法結構偏離的典型路徑及評判標準。最後本文將語法結構偏離與很容易混淆的過度翻譯做了理論區分⏯。後者往往出於追求譯文的流暢而犧牲了對原文的語義忠實,而語法結構的偏離的目的恰恰是實現“信”與“雅”的調和。
關鍵詞👨🏻⚖️:文學翻譯;語法結構偏離📼;語義忠實;譯文流暢;過度翻譯
17. 林紓早期翻譯活動與晚清國族話語
作者:王衛平
摘要:本文將林紓的前期翻譯活動置於時代社會、歷史和文化話語場中進行考察。其早期翻譯活動正處於1900年前後十年,是國家危機最深重之時,正值強國👆🏿、強族等國家民族話語上演最熱烈之際✥,也是翻譯活動和文化出版活動最繁盛的時期。在此特別時期話語場的影響下,這一時期林譯中的政治目的更加鮮明,話語策略也更典型,影響也更大。
關鍵詞🛹:林紓;翻譯;國家;民族;話語
18. 淺析德詩漢譯中的形式處理——以樊修章譯自然與藝術為例
作者👍🏼:徐慶
摘要:詩歌被公認為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的文學體裁,因此其譯文形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異國讀者對作品的接受。在我國翻譯界,歐洲格律詩漢譯的形式問題始終是討論熱點🖐🏽。圍繞譯詩應當“神似”還是“形似”原詩🍋,各種理論層出不窮🐃,自成體系🚠。本文以翻譯家樊修章對歌德十四行詩代表作《自然和藝術》的漢譯為研究對象,通過比較譯詩與原詩在形式上的異同🥃,揭示譯詩的主要形式特點和譯者采用的翻譯策略,提倡多元化的翻譯批評標準。
關鍵詞☝️✩:十四行詩;翻譯;韻式🔷🌨;對仗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