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
1. 交錯法辭格結構的認識論研究
作者📝💃🏽:鄭州大學外語沐鸣2 嶽國法
摘 要🤳:交錯法辭格的語言表述式中,前後句的語序在結構上是顛倒的,其修辭功能之於意義的生成是辭格交錯配列的重要美學意義。本文通過分析交錯法的辭格結構🫳🏻🙅🏼♂️,揭示其悖論性結構👶、非對稱性關系項和非時間性意義模式的特點,審視人作為修辭主體在文本實體的意向化過程中的認識論意義✷。
關鍵詞:交錯法💏;修辭🚵🏽♂️;認知
2. 命題預設與語義教學
作者:沐鸣2娱乐外文沐鸣2 倪慧
摘 要:語義理解不僅包括對明示意義的理解,更應包括對暗示意義的理解。論文基於Frege的“預設”理論,提出了“預設命題”的觀點🧗🏿♂️,認為暗示意義包括語篇中的預設信息🖕🏻,此類信息以預設命題的形式存在並可加以概括;傳統上,預設被分為三類✴️:語義🧖♂️、語用和文化預設👩🏻💼,論文從這三方面對預設進行了意義分析。預設信息所包含的命題意義是各類英語考試閱讀部分選擇題設計的主要來源,更重要的是預設信息是語義理解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教學中需要加強對預設信息及其所含命題的分析與推定。
關鍵詞:預設;命題🫶🏻;真值:預設命題
3. 從構成性概念隱喻看朝鮮語復句中從屬和並列的包含關系
作者: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沐鸣2 閆超
摘 要👎:著眼於構成性概念隱喻:其一,朝鮮語的接續詞不能成為小句聯結到對稱性話段和偏側性話段的形式手段;其二,朝鮮語的連接後綴不能成為對稱性話段到偏側性話段的形式手段。因此🐲,就朝鮮語復句而言🛐,句法層面的小句聯結本身就是用法層面的對稱性話段和偏側性話段,而對稱性話段又是偏側性話段的次類。所以,朝鮮語的從屬復句和並列復句之間是包含關系🤏🏼:從屬復句包含並列復句。
關鍵詞🎼:構成性概念隱喻 朝鮮語復句 從屬復句 並列復句
文學:
4. 穿越與跨界 ——2016美國普利策戲劇獎《漢密爾頓》的歷史維度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 銀家鈺 陳愛敏
摘 要👏🏼:長期以來🧉,美國戲劇研究中💇♂️,音樂劇一直被排除於外📌,因為普遍認為💪,音樂劇研究是藝術專業的專利,與文學專業無關🧙♂️。但本文作者認為音樂劇實現了多個邊界的跨越🫷🏻,同樣應成為美國戲劇研究關註的對象🧖🏿♂️。論文以美國2016年獲得普利策戲劇獎的《漢密爾頓》為個案🍡👨💼,討論該劇是如何實現歷史的穿越💦,顛覆既有歷史,實現文學與藝術、喜劇與悲劇🦑😻、娛樂與政治的多重跨越🫴🏼,從而最終完成對美國音樂劇歷史超越的。
關鍵詞:《漢密爾頓》;音樂劇🍝;穿越🚴;跨界;歷史
5.“我思故我在”🕵🏿♂️🎞:《納羅斯》的思想表達形式與功能
作者🌺:福州大學外國語沐鸣2 甘振翎
摘 要:安•佩特裏的《納羅斯》是對兩性、種族與階級之間錯綜復雜關系的剖析以及對美國二十世紀中期北部小鎮的真實寫照,其主題已超越了傳統黑人文學中心的種族問題和女性文學中心的性別歧視問題。該小說通過思想表達的不同形式來呈現聚焦人物的思維過程,不但突出了美國黑人的主體存在與身份意識🥟🐿,解構美國黑人的刻板形象,揭示小說中心的黑白戀情悲劇的深刻根源,還能促使讀者反思美國戰後的種族、性別和階級問題以及個體🧛🏼、社會和新聞媒體在悲劇中的推波助瀾,充分體現了佩特裏的政治憂患意識和歷史使命感,為其後的美國黑人女性作家拓寬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關鍵詞🎚:《納羅斯》;思想表達形式與功能👩🏻⚕️;美國黑人的主體存在和身份意識;悲劇根源
6. 變革時代中的彌爾頓
作者👮🏽♂️:浙江大學 郝田虎
摘 要🚭:自嚴復以後,進化論在清末民初的中國風靡一時,彌爾頓和進化論有何關系🤹🏿?晚清的中國苦難深重,民族危亡之際的中華兒女痛定思痛,興起了自強自新運動,彌爾頓在自助論的傳播中扮演了何等角色?1905年🤶🏿,在我國延續了1300余年的科舉製度正式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教育製度😱,彌爾頓在現代教育製度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什麽作用?本文以史料為基礎,試圖回答這些問題,並指出彌爾頓的思想、作品和生平成為清末民初中國關註的焦點之一,促進了現代中國的轉型事業🧔🏿。
關鍵詞:彌爾頓𓀆;中國🍖;進化論;自助論🙆🏼♀️;轉型
7. 性屬👱♀️👳🏼♀️、影響與民族:《伊莎貝拉》與約翰•濟慈的身份認同焦慮書寫
作者: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沐鸣2 崔丹,東北師範大學人文沐鸣2 李增
摘 要:約翰•濟慈經典敘事長詩《伊莎貝拉或“紫蘇花盆”》敘述伊莎貝拉與羅倫佐之間惆悵淒婉的愛情悲劇,表達出詩人的多重身份認同焦慮,體現出詩人欲通過詩歌書寫實現對焦慮的超越👩🏿✈️。詩人對異性他者的態度徘徊在精神之戀與肉欲之愛中🧑🏼🚀,展現其性屬身份認同焦慮;對詩名渴求與前驅詩人的成就令詩人陷入“影響的焦慮”🧑🏼✈️,即個體身份認同焦慮;資本主義迅猛發展令大英帝國的“英格蘭性”消失殆盡,東方殖民擴威脅甚至削弱英國國力🦾,對此,詩人持有民族身份認同焦慮。最終👱🏿♀️,詩人欲通過書寫女性的瘋癲與死亡,引入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與希臘神話典故,重拾希臘精神來克服以上諸種焦慮,實現超越✋🏿。
關鍵詞🫵:約翰•濟慈😔;《伊莎貝拉》;身份認同焦慮;性屬身份焦慮;影響的焦慮🪧;民族身份認同焦慮🏃➡️;英格蘭性
8. 媒介視域下的歷史隱喻與審美新質——論《芬尼根的守靈夜》的文論價值
作者:西南大學文沐鸣2 王琦 李傑
摘 要: 媒介之於喬伊斯,不僅僅是喬伊斯用來擴大自己文學聲譽、獲取大眾讀者市場的重要工具,更是其結構小說情節、表達歷史隱喻的重要中介。在媒介視域下,《芬尼根的守靈夜》通過描述媒介技術對人感知方式的重塑,揭示了媒介變遷與人類歷史循環進程過程的隱喻關系。小說既從陳詞和原型相互轉換的維度👨🏻⚖️,探索了文學創新的美學規律;又從創造反環境的角度🤹🏻♀️,揭示了文化傳統與藝術家個人才能的關系,以文學的方式啟發了我們對“文學終結論”的重新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文論價值😖。
關鍵詞:《芬尼根的守靈夜》;媒介🫕;反環境;原型;陳詞
9. 論《霍默與蘭利》的荒誕書寫
作者:麗水沐鸣2 楊茜,湖南大學 李偉榮
摘 要: E.L.多克托羅的小說《霍默與蘭利》利用美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及事件為藍本👨👨👧👦,不僅表現了從鍍金時代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國歷史,而且細致描寫了霍默與蘭利兩兄弟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運用存在主義視角解讀《霍默與蘭利》🌡,可以更深入理解小說的荒誕書寫及主人公的抗爭行動。《霍默與蘭利》的荒誕書寫主要體現在對人物的荒誕命運、荒誕人際關系的展示上🚹;兩位主人公亦利用不同方式進行了拒斥“不誠”🫲🏼、恪守“本真”的堅決反抗🙍🏼♀️,從而也印證了薩特和加繆存在主義理論和小說對於多克托羅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E.L.多克托羅;《霍默與蘭利》;荒誕;存在主義
10. 僵局與超越🧙🏼♂️:《森林正前夜》中的反復修辭
作者🐑⤵️:沐鸣2娱乐外文沐鸣2 趙英暉
摘 要:本文分析了法國作家科爾代斯獨白劇《森林正前夜》中的反復修辭,指出反復是從音素到文本結構👨🏿🔧🔆,從微觀到宏觀貫通該劇的修辭手法,其作用除了通常具有的增強文字節奏性和語勢外,還使整個獨白呈現僵滯不前🐏、循環往復的局面,構成了對亞裏士多德線性進程戲劇的否定🎱。而且,獨白者的身世處境也如他的獨白一樣不斷重蹈覆轍🥙,工作和家園的難以尋覓即是恒定歸屬的隱跡,僵滯的反復中隱藏著尼采式“永恒回歸”的宇宙觀:當本原和指歸都被否定,世界不可能以其他方式存在🧏🏻♀️,一切只能無限循環。然而,獨白者對超越的否定並不徹底,仍然渴望永恒的寄托,寄希望於受話者“你”🚣🏿♀️,如同尼采在否定了基督教神學和形而上學之後👃🏿,仍要以“超人”作為生命的終極意義🫄🏼。
關鍵詞🙇🏿♂️:《森林正前夜》💆🏽♂️;反復修辭🙍🏻♀️👷🏻♂️;僵局𓀎;超越🤦🏻♀️;永恒回歸
11.《辛白林》中的法律與帝國想象
作者👴🏼👨🏿🦳:四川外國語大學 胡鵬
摘 要:早期現代的英國至少有三種法律傳統且彼此間互相競爭,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英國的普通法🕎,其次是流行且實踐於歐陸的羅馬法/民法,最後是王室法令🧫。而莎士比亞對法律十分熟悉,其戲劇反復探索著法律與文學形式的相互作用。本文擬通過對莎士比亞作品《辛白林》中的法律表征進行分析,結合詹姆士一世時期的法律之爭,探討法律與帝國塑造之間的關系🧑🏿🦳,以展現莎士比亞的法律觀。
關鍵詞👨🎨🏃♂️➡️:普通法;羅馬法;《辛白林》👼🏽;帝國
12. 意識形態的陷阱🍦:《天下駿馬》中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運作機製論析
作者🎁:四川外國語大學 張健然
摘 要:本文從意識形態層面入手💼🧜🏼,分析科馬克•麥卡錫的《天下駿馬》中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運作機製,提出小說主人公約翰•格雷迪•科爾對西部的浪漫想象源於意識形態利用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對西部的虛幻表征👥🤦🏽♀️。在家庭、媒介和文化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詢喚”下🧑🎤,科爾內化了西部神話的核心價值,落入西部神話許諾個體追尋自由權利的虛假意識形態之網。通過分析小說中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運作機製💆🏿♀️,可以看出麥卡錫解構了孕育浪漫西部圖景的意識形態信條🧘🏽♂️,揭露了美國人根深蒂固的西部情結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含蓄且高效的運作機製有著密切關系🌃。
關鍵詞: 科馬克•麥卡錫;《天下駿馬》; 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西部神話
13. 意識流小說《達洛衛夫人》中的文本世界初探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沐鸣2 李慧明 俞東明
摘 要:本文從文本世界定義分歧入手,以意識流小說《達洛衛夫人》中的選段為例,分析因敘述者參與程度差異🚑,由自由間接/直接話語所構建的亞文本世界和由間接/直接話語構建的亞文本世界在通達性(accessibility)方面的差異◻️;並探討意識流小說文本世界的構成,總結出其靜態和動態兩種功能推進方式。本文的觀點為文本世界理論適應意識流小說語篇類型💮,增加其對意識流語篇的解釋力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同時也為讀者理解意識流小說文本特點,為學者研究讀者在閱讀意識流小說時的心智表征提供參考。
關鍵詞:文本世界❕✍️;亞文本世界🫁;通達性◾️;意識流;自由間接思想🍆;自由直接思想
14. 《院長的十二月》中的媒體奇觀與都市問題
作者:沐鸣2娱乐 管陽陽
摘 要:本文聚焦索爾·貝婁的小說《院長的十二月》中主人公院長科爾德所發表的討論芝加哥城市問題的文章👴,以及由此不斷發酵而成的一場媒體奇觀,探討一系列輿論風波所引發的原因與其背後所折射的大都市問題👨🏽🔧。本文首先剖析院長科爾德在其文章中所述的城市問題與公眾所關註的種族問題之間的誤解,繼而集中討論小說中所刻畫的幾位典型的芝加哥人對院長科爾德的反對之聲🦆,最終落腳貝婁所洞悉的大都市新聞業中的作秀功夫與其對待大都市的復雜態度🥹。
關鍵詞:索爾·貝婁 《院長的十二月》 城市小說 媒體奇觀
15. 表征徒勞之後的身份追尋與社會批判---論山姆·謝潑德《徒勞》的元戲劇手法
作者:山西師範大學外國語沐鸣2 孔 瑞
摘 要:美國當代戲劇家山姆·謝潑德的戲劇《徒勞》運用元戲劇手法表達了對戲劇表征論的思考🎯,對個體身份的追尋及社會現實的批判。演員通過“自我指涉”手法中對自我審視和對觀眾察覺營造反幻覺劇場中具有理性特征的觀演關系。暴風雨中埋葬死馬的“戲中典儀”隱喻了處於精神荒原的現代人渴望獲得救贖👳🏼♂️👩🏼⚖️,表達了“死亡——再生”原型主題❤️。在終結戲劇被動表征現實之上,“關涉現實”元戲劇手法使戲劇成為反思美國危機現狀、追問歷史緣由、評判社會現實的工具。
關鍵詞🫸🏼:《徒勞》;自我指涉;戲中典儀;關涉現實
16. 從“響”字解讀《特別響🤴🏻,非常近》中隱含的音軌
作者:南京大學 奚茜
摘 要🔲:當代美國作家喬納森·薩福蘭·弗爾的小說《特別響🏋🏻♀️,非常近》刻畫了一個在9·11事件中痛失父親的小男孩奧斯卡。小男孩努力尋找與父親生前留下的鑰匙所匹配的鎖👩🏻🌾,在此過程中,小男孩與其祖父母交叉訴說著各自的創傷體驗🧙🏼♀️。小主人公的聽覺主體性投射著當下的社會語境😛,同時一定程度建構了奧斯卡內心的“聲音景觀”。多樣的創傷背後卻隱含著多重音軌,與書名的“響”聲相呼應👉🏼。隱含的音軌,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創傷敘事,而是通過重新思考圖像與文字背後的聽覺形態,解讀人的內心張力和語境歷史。
關鍵詞:《特別響👵🏿🫙,非常近》👩🏻🦼➡️;喬納森·薩福蘭·弗爾🧖🏿;音軌;聲音景觀𓀛;聽覺形態
17. 去殖民化的非洲視角——評馬哈茂德·馬姆達尼的《界而治之》
作者:信息工程大學 石平萍
摘 要:《界而治之》從理論和實踐的層面剖析了殖民主義間接統治在非洲和亞洲前殖民地國家的運用及其在文化和政治層面遺留的危害,就前殖民地國家在後殖民時代如何做到實質性的去殖民化問題🧍🏻,闡述了基於非洲的經驗和教訓。鑒於當今世界後殖民理論已經成為原宗主國從己方立場詮釋和規劃後殖民世界的話語和知識體系,馬姆達尼的思考和洞見尤為重要。對中國學術界而言,去殖民化的非洲視角有助於我們了解真實的非洲,從而切實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
關鍵詞:《界而治之》🙇🏽♂️👂🏻;馬哈茂德·馬姆達尼💈;去殖民化;非洲
翻譯:
18. 晚清期間英漢詞典中的音譯詞
作者:沐鸣2娱乐外文沐鸣2 高永偉
摘 要:現代漢語中有著成百上千個源自英語的外來詞,其中音譯詞就占了相當的比例💣。自從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開始接觸之後,來自英語的音譯詞便逐漸為漢語所吸收💇🌺,在經歷一段時間的使用後就成為現代漢語詞匯中的一員。晚清期間出版的英漢詞典作為早期記載語言接觸的工具書🕞,收錄了不少音譯詞🙆🏻♀️😹。本文從早期英漢詞典中的音譯詞為研究對象,主要從屬性分類和譯名演變方面展開論述,以呈現出漢語中最早一批音譯詞的真實畫面。
關鍵詞:音譯詞✏️;外來詞;英漢詞典
19. 論波德萊爾在1949-1976年間中國的譯介
作者:同濟大學 耿紀永
摘 要:在中國當代翻譯文學史上👳♂️,波德萊爾和他的《惡之花》是一個異數🖐🏼👩🏽💼。隨著1949年中國社會和意識形態的劇變,現代主義文學成為禁忌。但波德萊爾在中國的翻譯、閱讀與接受卻並未完全中斷🩲。通過梳理波德萊爾在1949-1976年間在中國的譯介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以《譯文》雜誌和陳敬容等的公開譯介與改寫👩🏻🌾,以施蟄存、錢春綺等為代表的地下翻譯與當時流行的地下讀書活動等相輔相成,將波德萊爾“比冰和鐵還刺人心腸的快樂”撒播到中國地下詩壇,出人意料地與其他現代派詩歌一起,催生了新時期以朦朧詩為代表的新詩群的崛起📙。
關鍵詞:波德萊爾;《惡之花》;陳敬容♖;譯介;朦朧詩
20. 譯者嚴氏之言說,還是編者羅氏之言說🍫?——嚴復譯《國富論》案語來源甄辨研究
作者👵🏻:內蒙古大學外國語沐鸣2 劉瑾玉
摘 要🛣😤:嚴復在翻譯亞當·斯密(Adam Smith)巨著The Wealth of the Nations (1773,《原富》)過程中加入的大量案語,成為研究嚴復經濟思想的第一手資料。但這些案語學理深奧🧇、征引廣泛、數量繁多,後期嚴復又對其進行了修刪,不禁使人對嚴復的經濟知識面和思想來源產生很大質疑。筆者首次以新發現的1869版和1880版兩個英文底本、嚴復的底本手批、譯本《原富》和修訂稿為研究依據,對編者羅哲斯註釋和嚴譯本《原富》中的案語進行文本細讀與比較♋️。研究指出,嚴復在案語中構建的“經濟思想”有三大來源👩👦👦,分別是編者Rogers的版本註釋、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和嚴復新近了解的西方思想✬。文章認為,嚴復在這些紛雜的經濟學觀點中充分吸收各類經濟思想,對斯密的經濟思想進行了解讀🏊🏿,做出批判和取舍,在案語中構建了自己的“經濟知識空間”,已經體現出他本人對經濟思想的辨別力和認識力👦🏼,其價值和地位是值得肯定的。同時文章也進一步指出,直接來源於他個人思想、對斯密經濟觀點進行深入探討的案語在數量上和深度上都相當有限🏇🏿,厘清案語中經濟觀點的來源是下一步展開嚴復經濟思想評議的基礎👩🏻🎓。
關鍵詞:《國富論》;案語;手稿;E. Rogers; 版本註釋
21. 譯者姿態理論對中華文化外譯的解釋力——以梁社乾英譯《阿Q正傳》為例
作者📶: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沐鸣2 汪寶榮
摘 要⌛️🦀:本文認為,英國學者查爾斯頓最近提出的“譯者姿態”理論對中華文化外譯譯者的決策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並提出如下假設🧑🦱:因其文化身份及向西方讀者闡釋中華文化的翻譯目的使然🌓,有著中華文化身份、從事中華文化外譯的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往往體現出一種旨在尋求中華文化榮耀的譯者姿態。本文對美籍華人梁社乾英譯《阿Q正傳》的個案研究驗證了以上假設,但譯者姿態理論的解釋力也有限度。
關鍵詞:譯者姿態;中華文化外譯;解釋力;梁社乾;《阿Q正傳》
22. 阿瑟·韋利《西遊記》英譯本詩詞刪減原因探析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 王文強 李彥
摘 要:阿瑟·韋利因中國詩歌英譯而聲名遠播,然而他在翻譯《西遊記》時卻只是保留了原著中極為少量的詩詞。我們認為,這是譯者在當時歷史語境下做出的自覺文化選擇。一方面,對原著詩詞的選擇性翻譯折射出譯者的中國詩歌翻譯觀;另一方面,這與韋利在二戰語境下刻意塑造孫悟空英雄形象的目的有著直接的關系🧑🏿。這兩個方面構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使韋利的《西遊記》譯本呈現出獨特的風貌🥲。
關鍵詞:韋利;西遊記;詩詞👩🏻🌾;翻譯
23. 從“引誘的俘掠品”到“來自人民的姑娘”——析1959年傅東華重譯《珍妮姑娘》中珍妮形象重塑的意識形態重塑
作者:同濟大學外國語沐鸣2 陸穎
摘 要:1959年傅東華重譯《珍妮姑娘》👊🏻,以人民性超越其1935年初譯本的革命性,在“興無貶資”的人物形象重塑中🧑🏼🔧,將初譯中身懷貪欲、自取墮落的珍妮,塑造成來自人民、純潔崇高卻慘遭屈辱的形象。從“救國”到“建國”,左翼傳統雖一脈相承🚡,但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成為主導意識形態後,通過國家意識形態機器👨🦱,挾強勢,改變譯者意識形態取向👩🏼🎓,操縱重譯💆🏽♂️👩👩👦👦,激發原作意識形態潛勢,將珍妮作為“絕對主體”的例證,提供給重新設定的讀者🤵🏿,在其插入重譯敘事者視角理解文本過程中,傳喚其為主體,實現國族構建🔇。
關鍵詞:《珍妮姑娘》;重譯;傅東華🦜🐢;人物形象;意識形態🧬;人民性;阿爾都塞
24. 基本層次範疇視角下的翻譯選詞分析——以新約福音書中πνεῦμα的譯文選詞為例
作者:沐鸣2娱乐 楊一天
摘 要🫰🏽:在翻譯過程中,源語中的某個概念在目的語中往往缺少相等層次範疇的表達。這種空缺不僅是語言層面的空缺🧎🏻♀️,從認知的角度來看,更是一種思維層面的空缺🗞。本文從認知語義學基本層次範疇的角度出發,對由源語和目的語概念範疇層次不對等而造成的翻譯選詞困境及其在認知層面的原因進行剖析,繼而以聖經新約福音書中πνεῦμα一詞在不同譯本中的表達為例🛺,探究譯文對原文陌生概念的翻譯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基本層次;翻譯選詞☝️🪪;範疇化;聖經翻譯
Copyright © 沐鸣2平台 -《精彩永续》让乐趣不断延续!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99717號